黎明寺
黎明寺(郑王庙)乃一座一级皇家大寺院,位于湄南河西岸,卧佛寺对面。黎明寺是古代寺庙,估计在大城时代创建的,但是没有明确的建造年或者建造者。根据发现的文献,黎明寺在那莱大帝时代之前创造的。克劳德·德·富尔班和德·拉马尔两位法国人做的吞武里地图显示以前的寺庙区域,包括大雄宝殿以及旧佛殿在主塔前面。
橄榄树寺- Wat Chaeng- Wat Arun Ratchatharam- Wat Arun Ratchawararam
黎明寺的原名即 “橄榄树寺”估计根据寺庙所处的区县即 “橄榄树帮”(Bang 帮的意思是有很多橄榄树的村子),因为古代人叫寺庙的命字的信念总是根据寺庙处在的位置而命名,所以没有寺庙的真名。当初应该叫 “橄榄树帮寺庙” 后来缩短为 “橄榄树寺” 后来在同一个区县里也修建了一所寺庙,深入到曼谷大运河,村民们把这所寺庙叫做 “内橄榄树寺” (现为挪那律寺),以前的橄榄树寺就被改为 “外橄榄树寺” 以容易区分。后来在吞武里时代,又改为 “Wat Chaeng”(黎明的意思), 在拉达那哥欣王国拉玛二世把新的名字赐给这所寺庙,改为“Wat Arun Ratchatharam”,直到拉玛四世的时代,拉玛四世又改名为现在的“Wat Arun Ratchawararam”(现在的黎明寺,郑王庙)
吞武里时代
达信大帝(郑王)迁都,从大城王国时期到吞武里,也修建了新的皇宫。他下令把皇宫的分界线扩展至京畿运河或者黎明寺运河,黎明寺也成为皇宫区域内的一座寺庙,跟大城王国的皇宫一样,并且勿让僧人居住。黎明寺里供奉了五年的玉佛,直到 1784 年玉佛就被恭请到玉佛寺。
拉达那哥欣时代
帕佛陀约华朱拉洛 (拉玛一世)
当帕佛陀约华朱拉洛登基时,他也迁都到湄南河东岸或者曼谷,命令用吞武里城墙的砖头来修建大皇宫,而且命令在大皇宫的范围内建玉佛寺。拆除从京畿运河或者黎明寺运河至吞武里王宫的城墙后,黎明寺就成为大皇宫范围外的寺庙,拉玛一世就允许僧人入住。这段时间的修缮工程即奠定修缮大雄宝殿和大殿的基础,拉玛一世委派当时的王储——拉玛二世担任修缮这座寺庙的工作,并让他住在吞武里王宫以便控制并照顾修建工程。
帕佛陀洛罗那帕莱 (拉玛二世)
当拉玛二世登基时,他修缮小宝殿和小殿,修建大雄宝殿和大殿,僧舍群群。他还让增加廊子,亲自建造大雄宝殿礼的佛像的原型,新建讲经堂,以及水泥火葬台在黎明寺的后面西边。拉玛二世让拉玛三世当首秀大部分的建筑,此外,他还想增大以前的塔身以成为首都的舍利塔, 他规定挖掘地基,但直到拉玛二世的末期也没有继续修建。
帕南告昭约华 (拉玛三世)
在拉玛三世时代,他下令对整个黎明寺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。新建了通往大雄宝殿的入口,并将其设计为皇冠形状的门楼;在门廊楼放置了两尊夜叉神的雕像;还有四座二十角佛塔;并将拉玛一世时期在大皇宫内建造的仿山移至寺庙北侧,位于三个水亭之后。在装修前任国王的主塔上,拉玛三世设计并完成了宝塔的修缮工作,并下令将南农寺主佛像的皇冠借来,安放在主塔塔尖的装饰上。
帕宗告 (拉玛四世) 至今
在拉玛四世时代,他恭请拉玛二世的骨灰来安置于大雄宝殿里的佛像的佛座下,并赐佛像的名为帕帕塔那米萨拉差洛卡塔图迪洛克。到拉玛五世的时代,发生了大规模修缮,由差都隆拉实美亲王住在吞武里王宫以担任监督黎明寺修缮的工作。后来的王朝也一直修复寺庙里的文物和古建筑。从拉玛五世时代后新建的各类建筑是附属建筑或者服务设施,位于黎明寺的北部,例如 拉玛五世的他威他披瑟学校学校、佛教经学学校 “裴·维塔巴萨特”、以及拉玛九世初期“裴夫人码头纪念”的河边亭子。
很多隆重仪式也在黎明寺举行的,例如拉玛二世时代的春耕节、奉献僧衣仪式、以及至今当皇家船队巡游的路线之一。除此之外,每个王朝也一直修葺改饰黎明寺,大规模地修缮在拉达那哥欣初期拉玛一世到拉玛三世时代,这次修缮影响到寺庙里的土地分配、现在的建筑风格以及重要的艺术风格。